9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0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0期)》。這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0年WMO溫室氣體公報》相呼應,報告了中國2020年主要溫室氣體監測數據情況。 一、中國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 中國氣象局在世界氣象組織框架下,協調中國區域的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高精度觀測,所用數據處理方法、標準、流程均與國際接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從2016年起,我國發射3顆二氧化碳在軌衛星,2018年開始開展機載溫室氣體在線觀測和平流層溫室氣體原位觀測試驗。2021年,中國氣象局組建了包含44個國家級氣象觀測臺站和16個省級氣象觀測站在內的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截至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目前中國氣象局有7個國家大氣本底站開展溫室氣體業務觀測,分別為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達拉。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32個大氣本底站之一。2020年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為414.3±0.2 ppm、1944±0.7 ppb、333.8±0.1 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二氧化碳濃度較2019年增幅約2.5ppm,與全球增幅持平。2020年我國6個區域本底站的CO2和CH4濃度與2019年相比總體呈現增加趨勢。 二、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三氟化氮(NF3),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限排的消耗臭氧層物質。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WMO/GAW)負責協調大氣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系統觀測和分析。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聯網監測分析是歷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報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臭氧損耗科學評估報告》等的數據來源和科學基礎。 1990 年以來瓦里關站大氣 CO2、CH4、N2O 濃度(上圖)及其增長率(下圖) 上圖中的藍點表示月平均值,紅線為其線性擬合曲線;下圖中的紅點表示月增長率,灰色柱為增長率年平均二氧化碳 2021年10月25日,WMO發布《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公報》。公報采用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數據來自WMO/GAW、全球大氣氣體先進試驗(AGAGE)等。公報稱:全球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的歷史記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達到413.2±0.2 ppm、1889±2 ppb、333.2±0.1 ppb,202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幅約2.5 ppm,高于過去十年平均增幅(2.4 ppm)。2020年全球大氣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增幅分別達11 ppb和1.2 ppb。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的溫室氣體指數分析結果:2020年由大氣長壽命溫室氣體引起的輻射強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約47%,而這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超過80%。 未來,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提升觀測能力,形成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并輻射全球主要緯度帶的全要素溫室氣體本底觀測骨干網,增強全球大氣CO2和CH4寬覆蓋、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的業務化觀測能力,基于我國自主衛星,聯合多種星載探測手段,提高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水平,為順利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目標提供科學監測支撐。 (編輯: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