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作為2022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平行論壇之一的“邁向碳中和的區域價值實踐:中國—東盟綠色價值鏈伙伴關系論壇”在南寧成功舉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亞非工作部主任吉擁軍、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處長周軍、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總干事周非分別通過線上線下形式致辭。 論壇現場 吉擁軍致辭 吉擁軍表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的一員,歷來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始終堅持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盡其所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將積極推動三方面合作,一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進可持續發展合作;二是加強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廣泛共享發展解決方案;三是共商全球綠色價值鏈,共同應對氣候挑戰,積極分享觀點與經驗,充實區域共同應對氣候挑戰合作內涵,為區域健康韌性發展增添活力。 李永紅致辭 李永紅表示,下一階段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將不斷推動加強中國和東盟各國在綠色價值鏈領域的務實合作,并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以綠色價值鏈合作為契機,加快區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穩步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地,持續推進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平臺與網絡。二是以《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1-2025》為指導,努力搭建中國—東盟綠色價值鏈伙伴關系,搭建中國—東盟綠色價值鏈合作交流平臺,開展區域綠色價值鏈聯合研究和能力建設等相關活動。三是基于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已經開展的可持續農產品路徑發展研究基礎,開展并推動綠色價值鏈產業示范項目的落地,推動實施棕櫚油、咖啡等農產品領域的可持續生產和貿易研究示范項目,促進區域綠色價值鏈發展,推動區域綠色經濟轉型能力的提升。 周軍致辭 周軍表示,近年來中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持續深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全球供應鏈低碳綠色發展進程,并將發展綠色供應鏈和價值鏈作為協同推進國內的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的手段之一,從頂層設計、技術保障、體制機制支撐等方面探索解決方案。中國與東盟各方積極落實領導人會議共識,聚焦重點領域,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挖掘合作潛能,綠色發展合作成果顯著。去年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國—東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聯合聲明》加強了環境合作的政策引領。各方積極實施《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1-2025》,圍繞環境治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減塑等綠色發展重點領域,深入開展了政策對話、經驗交流、能力建設等活動。 周非致辭 周非表示,在今年6月的中國—東盟環境合作周上,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共同發布了《基于自然解決方案框架的農產品可持續消費區域實踐與發展路徑研究》,提出了構建農產品區域間綠色價值鏈的政策建議。在中國—東盟氣候和環境領域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和創新的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會將持續探索區域間在農業、食品供應鏈等重點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方案,助力在綠色價值鏈上的中國—東盟伙伴關系發展。期待各方能夠進一步凝聚共識,推動中國與東盟以及更廣大的區域深化綠色價值鏈的伙伴關系,助力深度融合,推動在氣候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來自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馬來西亞棕櫚油總署、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云南省普洱市生態環境局等機構和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氣候貿易助力區域棕櫚油綠色價值鏈構建”、“氣候貿易推動亞非可持續咖啡良好實踐”2個議題,分享了棕櫚油可持續發展案例,以及在咖啡價值鏈中減少碳、水、生態足跡的良好實踐,探討推動棕櫚油和咖啡綠色可持續貿易的主要途徑,共謀區域綠色低碳貿易與供應鏈綠色發展。 (編輯:逍遙客) |